close

這本書的作者是賴佩霞女士,主要在闡述非暴力溝通的四個重點:「觀察」、「感受」、「需要」、「請求」。以下內容摘錄自本書做重點歸納。

🔎為什麼要看這本書?

  1. 改善親子關係
  2. 改善表達的方式,減少人際關係的摩擦。

❤️印象最深的5個點

  1. 命運,其實是嘴巴說出來的結果。
  2. 語言可以摧毀一個人,也可以讓人沉進在幸褔裡。
  3. 允許對方說不,才有可能進入到交流及溝通
  4. 想要有好的人際關係?仔細觀察身邊人的需要
  5. 放下命令的舊習。放下想改變對方的念頭。

🚀實際應用與行動

  1. 日常生活對話
  2. 家庭、工作、人際溝通。

📕書本筆記

觀察  將事實不帶個人偏見與評斷,客觀平靜地陳述出來。
(具體化)
一旦覺察到自己開始有了負面情緒,就越要讓自己穩住,說話速度也要放慢下來,因為通常那個當下就是我們可能犯錯的時刻。
❤️感受 單純對自己內心狀態的描述,也就是當下真正的感 受。
(情緒狀態和身體感受)

當我的需要被滿足的時候,就會產生正面的感受;當我的需要沒有被滿足的時候,就會產生負面的感受。

正面的感受:愉快的、受激勵的、溫暖、寧靜的、安全.......
負面的感受:驚恐、詫異、提防的、失望、憂鬱......

🎁需要 釐清心中未獲滿足的需要,看清自己到底在乎的是什麼。 盧森堡發現,常常抱怨東抱怨西的人,往往是因爲無法清楚自己的需要。因爲,這樣的人通常也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方法,來改善自己的生活。

💋提出請求   

具體將自己的需要告訴對方。(明確、正向、具體)  

 

帶有評論的觀察 不帶評論的觀察
你早上對我不理不睬。 你早上出門沒有跟我說再見。
我觀察到你工作上有過度負荷的情形。 上個月你有十天都在加班。
你做事總是忘東忘西的。 我打了兩通電話給你,請你記得買蛋回家,你還是忘記。
你怎麼又遲到了? 這個星期你有兩天進公司時已超過上班時間。
你很沒禮貌。 你早上進教室時,沒有跟我打招呼。

 

❤️感受 ❤️評斷
我生氣 我感覺你在生氣

 

🎁 需要
1. 我是自己世界的主導者,沒有任何受害情節參與其中。
書中例子:我在家裡煮飯的行爲,是在滿足我對家人「關懷」的需要。如果家人臨時不回來吃飯,我根本不需要氣餒,因爲煮飯是爲了滿足我自己對「關懷」的需要跟重視。
2. 仔細聽:批評,隱藏著我未滿足的需要。
「盧森堡建議,應該避免用批判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,因爲這麼做只會招來反擊。當我們釐清了自己內心深處的需要,並坦誠告訴對方,對方也比較有可能做出正面回應。我們內心深處最普遍、最強烈的需要,通常與「連結 connection」有關,例如「關心」、「陪伴」、「歸屬感」。
3. 自己的需要靠自己滿足,別成為情感的奴隸。
「習慣性的把犧牲、奉獻掛在嘴上,一邊做、一邊嫌、一邊罵,以為透過抱怨就可以讓對方看到自己的貢獻,就能獲得別人的肯定及感動,甚至是情感上的施捨。」 「當一方不開心時,另一方就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夠好,有責任要想辦法讓對方開心起來。」 「當人一心想尋求『別人的肯定』,很自然會以他人為中心,久而久之,會覺得自己像個情感奴隸、是受害者,覺得自己渺小、沒有價值,也覺得無助。」
4. 當我們說「我需要被……」時,意味著解藥在他人手上。
「要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,首先要對自己的需要負責。了解自己這麼做是為了別人,自然也就不會一直糾結於受害者情結了。」
5. 千萬別強迫任何人做任何事。

 

💋請求 💋要求、命令
• 讓對方理解,讓對方可以拒絕,還要讓對方心甘情願同意。 • 一旦對方不答應就表現出生氣、挫折、沮喪、逼迫,任何試圖給對方壓力的狀況。 • 如果讓對方覺得不照著我的話去做,我就會失望、傷心、難過,這種情緒上的施壓, 會讓對方感到內疚,也是命令的一種。

總結回顧

🐖 溝通最好在心平氣和、合作的態度下比較容易有共識,因此我們提出來的請求,最好也是朝向一個更好的方向前進。

🐖 偏執、聽不進別人的聲音,絕對是關係中的大忌。

🐖 我看到你們在爭吵 (觀察)

    讓我心情很差! (感受)

    我現在很需要安靜一下 (需要)

    你們願意讓給我一段安靜的時間與一個安靜的空間嗎? (請求)

昨日的我聰明,所以我想改變世界。今日的我有智慧,所以我正在改變自己。by Rumi

請認真看待跟下一代的相處,因為我們對小孩的方式,就是他們長大後對我們的模式。by 賴佩霞

人們並不抗拒改變,人們抗拒的是被改變。by 賴佩霞

 

檢視一下,我過去多數說出帶有評論性觀察的字句!《我想跟你好好說說話》|閱讀筆記

從觀念輸入到落實,再到內化修煉成正果,這要經過不斷的刻意練習。如同書中作者所言,在日常生活中要 「有意識」的說話和自我省察。過去我在親子溝通上不自覺得常用命令,催促著孩子趕快完成任務,結果多半小孩子只感受到情緒和指責,行為反而更抗拒,情緒潰堤,還要花更多時間安撫。有時在時間的壓力下或是內心煩躁的情況下,自己也用了情緒話的字眼對待最親近的家人。然後事後又覺得懊悔。

還好,我後來閱讀了些心理學書籍,遇見了這本書,接觸到盧森堡博士推動的「非暴力溝通」。我還未完全革新成功,但願走在這條路上前進,以這些閱讀筆記作為日後的提醒。

《我想跟你好好說說話》|閱讀筆記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aphne Syu 的頭像
    Daphne Syu

    Daphne Syu

    Daphne S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